近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題為《The Misguided War on the SAT》的文章,其中提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和大學招生官懷疑標化可選是一個錯誤。”

首先來了解一下教育專家和招生官為什么想恢復標化要求。
《The Misguided War on the SAT》文章中,明確闡述了原因。
首先,由于近些年GPA存在膨脹,一些教育人士認為標化成績比GPA成績更可靠,更能預測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業表現。
布朗大學校長Christina Paxson表示:“標化成績比高中成績更能預測學生的學業成功。”
麻省理工學院招生主任Stuart Schmill表示:“GPA全A成績,不足以讓我們知道學生能否在MIT也有出色的表現。”同時研究過去15年的招生記錄后,招生官發現,標化成績較低但被錄取的學生很有可能在大學階段倍感學業壓力或輟學。
其次,據多項研究證實,標化成績與學生在大學階段的成績表現、畢業表現和就業表現緊密相關。
Opportunity Insights去年夏天發布的一項覆蓋Ivy Plus大學(即8所藤校和杜克、MIT、斯坦福、芝大)的學術研究顯示,學生在大學階段的成績是否出色、能否進入頂尖研究生院、能否被理想的公司聘用,標化成績是很好的預測指標,高中成績的預測性則差很多。
今年1月份,達特茅斯學院的Bruce Sacerdote、Michele Tine和Friedman也發布了一項針對藤校的研究結果,顯示高中成績和大學成績關聯度不大,部分原因是現在很多學生都能在高中獲得A。
標化成績和大學成績則關聯度較高,沒有提交標化成績的學生和提交低分標化成績的學生,都很難在大學階段獲得高分。
并且無論屬于哪個種族、家庭經濟條件富裕與否,學生的標化成績越高,在大學期間的學業表現越好。
最后,恢復SAT/ACT成績要求有助于大學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組建多樣化的高素質新生班級,能讓招生變得更加透明。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Deming表示:“當大學允許申請人不提交標化成績時,最受影響的就是那些所在不知名高中的標化高分學霸,他們鮮少能成功爬藤。”
對于來自教育資源較少,特別是不能提供足夠有挑戰性課程的地區或高中的學生,標化成績就成為展示自己學術能力的一個重要補充途徑。
另外,大多數美國白人、黑人、西班牙裔、亞裔均支持標化成績應該成為大學招生審核的因素之一。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曾做過的一項調研,39%參與調研的人群認為標化成績應成為錄取的主要因素,46%認為是次要因素,只有14%認為標化對招生無關緊要。
Test-Required:必須提交標化
強制要求申請人提交SAT/ACT成績,如果沒有提交,則視為申請材料不完整。
Test-Optional:標化可選
學校不強制要求提交SAT/ACT成績,但是如果學生愿意提交有競爭力的分數,學校也會接受并納入審核范圍。
Test-Blind/Test-Free/Not Consider:無需標化成績
學校在審核過程中完全不考慮SAT/ACT成績,即使提交了,學校也不會看。
Test-Flexible:靈活的標化考試政策
大學要求提交標化成績,但除SAT/ACT分數外,學生也可以提交AP、IB等成績。
那么全美TOP50綜合性大學,又對標化考試做出了怎樣的要求呢?
剩余采用標化可選的TOP50大學,其實是最有可能更改SAT/ACT要求的。
耶魯大學:2028屆可能是最后一屆標化可選,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會公布一項長期的標化政策。
康奈爾大學:隨著2024全球實行SAT機考后,將繼續降低標化成績在招生中的作用。
未來其他美國大學到底會“跟風”采取什么樣的標化政策,智友留學跟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但盡管很多美國大學采用標化可選政策,但根據往年錄取新生數據,不難發現,部分美國大學格外喜愛“標化高分學霸”。
事實上,標化成績不僅能反映出學生的學術能力,還能體現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跟招生官建立錄取信任的“法寶”之一。因此智友留學還是建議大家最好考出一個好成績,從而增加申請競爭力。還是那句話,有任何問題和想法,都歡迎隨時在線咨詢北京美國留學機構智友留學哦~